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浪臣家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浪臣家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代一根金条有多少两?
金子当作货币参入市场流通应从唐代起至今,在古代金子是铸造成餃子状,俗称金锭或金元宝。在民国始金子开始以条状实物参与市场货币作为流通。一般有两种规格,一是.500克重的金条(俗称大黄鱼),实际就重一斤。二是.一两重的金条(俗称小黄鱼),因旧时一斤为十六两,故一两实际是31.25克重。因黄金是贵重金属,无论是古代元宝状金锭,或条状金条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,除现时的金价值外还附加有历史文化,工艺的价值,所以不能以现时金价去评鉴古代:金条:和:金元宝:的经济价值。认识仅供参考,謝謝编辑!。(图片摘自百度)
在古代,黄金和白银一样,大多是元宝型的居多,金条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为多,在民国时比较盛行。金条因为形似砖块,所以又叫金砖。金条重量、成色不一,一般金条上会标上炼制的金铺名称、熔铸年份、分量等字样。
其中用于国际结算支付的金条标准较统一,所以又叫标金,主要有上海标金、天津标金和北平标金三种,各地在重量、成色上有一定区别。比如上海标金每条重量为10两,成色为***.8%,所以又叫九七八标金。
宋朝时期的金币和金叶子,黄金在宋朝是以法定货币形式出现的。金币一枚重12g,也就是24钱,成色96%。金叶子则为纯金打造的金箔,一个重约1两左右。
明朝时期的金锭,主要用来贮藏或赏赐,不能流通使用。明朝金锭重约400g,也就是现在的8两。清朝时期的金元宝,不是法定货币,重约古制七钱二分。
民国时期金条的历史
黄金以金条样式出现,是在民国时期。民国时期的金条在民间被称为“大黄鱼”和“小黄鱼”,也叫“厂条”。金条上面都用钢戳敲上了编号、成色、重量,一般都是中央造币厂生产的。共工生产了111万条,总重约153万两。
“大黄鱼”指十两一根的金条,是当时通行的规格,富有家庭通常都会存几根“大黄鱼”作为压箱底钱。但后来金贵银贱,普通百姓也想买黄金,“大黄鱼”实在太贵买不起.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,称为“小黄鱼”。
民国时的一斤等于16两,一两不等于现在的50克,而是31.25克。也就是说,一条“大黄鱼”的重量为现在的312.5克,即6.25两;“小黄鱼”的重量为31.25克,即0.625两。
自古以来,黄金都不是作为流通货币使用,但却一直是硬通货。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,黄金表现都很硬气。我国大量使用黄金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,而黄金以金条形式出现则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了。
楚国的郢爰(yingyuan)金钣,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,含金量高达90%。“爰”为楚国重量单位,一爰即现在的半斤,一块金钣约500克,也就是现在的10两。
汉朝时期的金饼,样式有“麟趾金”、“马蹄金”、“柿子金”。金饼一般重半斤,也就是现在的5两,主要用于贮藏、赏赐或进贡。
宋朝时期的金币和金叶子,黄金在宋朝是以法定货币形式出现的。金币一枚重12g,也就是24钱,成色96%。金叶子则为纯金打造的金箔,一个重约1两左右。
明朝时期的金锭,主要用来贮藏或赏赐,不能流通使用。明朝金锭重约400g,也就是现在的8两。清朝时期的金元宝,不是法定货币,重约古制七钱二分。
黄金以金条样式出现,是在民国时期。民国时期的金条在民间被称为“大黄鱼”和“小黄鱼”,也叫“厂条”。金条上面都用钢戳敲上了编号、成色、重量,一般都是中央造币厂生产的。共工生产了111万条,总重约153万两。
在古代,黄金和白银一样,大多是元宝型的居多,金条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为多,在民国时比较盛行。金条因为形似砖块,所以又叫金砖。金条重量、成色不一,一般金条上会标上炼制的金铺名称、熔铸年份、分量等字样。
其中用于国际结算支付的金条标准较统一,所以又叫标金,主要有上海标金、天津标金和北平标金三种,各地在重量、成色上有一定区别。比如上海标金每条重量为10两,成色为***.8%,所以又叫九七八标金。
而各金铺所铸金条重量就看金铺和顾客需要了,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铸造,不一而足,比较常见的1两和10两两种,也就是俗称的小黄鱼和大黄鱼。后者一般大富人家才有,作为压箱底钱,一般商户能有小黄鱼就不错了。
在古代从战汉时期就有金锭的存在,只是型状不一,关于有多重,那就得看当时的国库如何了,比如秦汉墓中就有出土过金饼,也称之为马蹄金,重量一般都在190多到230多克左右,而这种金多为赏赐之物。
秦汉黄金,金饼及马蹄金
而在宋元明清时期,有最重者高达五十两,如果按照过去的制式,一两黄金大约是37克至41克之间,具体重量肯定做不到统一的。
就如这锭五十两黄金,你只要细看,不难发现,在当时铸造此金锭时,金匠就用签名画押的方式,在金锭上留下签约,并注明金局,重量和地址,包括用途等等。
长沙府,明天启元年,五十两金锭
所以过去各大金局或者是银作局,工匠都会在每个锭子上留下重量,然后再交到管制的官员手中。
民国一两金条,像这种就比较特殊,在民国时期便设有中央银行,其产品有一到十两左右,很少见到五十两的,而且都是相似的形成砖状。
春秋霸主中,你最喜欢哪个?为什么?
当然是楚庄王芈侣啊。
春秋五霸说法,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,还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。无论哪种说法,都提到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。可见,这三人位列春秋五霸,毫无争议。齐晋楚三强乃春秋三大强国。
相比春秋五霸其他几位,楚庄王简直完人。下面我来一一分析。
齐桓公姜小白是个普通人,中人之姿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。和有管仲鲍叔牙两贤臣辅佐,尚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从善如流开创霸业。管鲍一死就开始放飞自我不受约束,宠信奸臣易牙竖刁等人。管仲临终前明明告诫了齐桓公远离这些人,齐桓公当时一口答应。过后这些奸臣一诱惑齐桓公就开始堕落,跟着他们吃小孩玩宫女疏远太子。到最后齐桓公身死,被这些奸臣控制宫廷争夺权利而不发丧,致使齐桓公死了六七十天,尸体都臭烂了都没人管。不亦悲乎!
宋襄公呢,徒增笑料。还活在上古时期的贵族迂腐思想。刻舟求剑,不知变通。宋楚泓水之战就是例证。失败是咎由自取。而且宋国召集小国会盟时,仅仅因为迟到的小事就斩杀一国之君,不懂霸主应对天下施加恩惠的道理。而且仍然***用被早已废除的人殉祭天法,用他国国君的命来祭天,尽失天下人心。失败是必然。
晋文公算是雄心勃勃,但有点睚眦必报。对曹国国君和大夫僖负羁当年羞辱自己的事一直怀恨在心。挟霸主之威报复小国有点小肚鸡肠。
秦穆公有些时候执迷不悟,在国力不够时执着于东扩,和晋国争霸,结果多次失败,自取其辱。还好晚年悔悟,放弃东扩,转而经营西方,称霸西戎,为秦国强盛打下初步基础。
吴王阖闾嘛,毕竟吴国刚刚融入中原,很多做法野蛮粗暴,毁灭楚文明。
越王勾践更是,忘恩负义过河拆桥。杀文种,逼走范蠡。
楚庄王从小被权臣把持朝政,而能隐忍不发,从容清除权臣掌握大权。打陈国时听从谏言及时撤兵,并压制欲望没有被陈国夏姬美色所惑。北上争霸时,战后按惯例用敌军人头筑京观彰显威仪,楚庄王都觉得残忍不人道而拒绝用敌人尸体修筑京观。战后庆功宴被手下将领调戏了自己宠妃,楚庄王都不计前嫌机智让犯错的将领承认错误,最后获得对方死心塌地地效忠。最后,还有问鼎于周王时,知趣的退兵,维护周王权威,赢得天下诸侯好感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浪臣家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浪臣家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