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轲女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轲女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,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?
因《三国演义》的精彩演绎,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,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。
事实上,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。但这不重要,因为《三国演义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,所以咱们还是按《三国演义》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。
问诸葛亮寝食、政事烦简与否,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,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,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,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。
蜀汉建兴六年,平定南中,恢复与吴联盟后,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。他令赵云等作疑兵,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,以吸引魏军。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。
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,在诸葛亮的攻势下,陇右的天水、南安、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,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。
一时间,诸葛亮威震关中。
只可惜,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,失街亭,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,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。
同年冬天,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,二次北伐,出散关,围陈仓,遗憾地是,急攻未破,魏援兵杀到,诸葛亮半途而废,只好再次退回汉中。
一年后,蜀汉建兴七年,诸葛亮三出祁山,攻武都、阴平,击败魏援兵,占得这两郡后,诸葛亮留兵据守,自己率兵回师。
蜀汉建兴十二年(234年)春二月,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转运粮草,亲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,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。这次出兵,他还派人出使东吴,约孙权发兵攻击合肥,以东、西配合,以期“同时大举”。
蜀军经艰苦跋涉行军,终于安全的走出斜谷北峪口,先锋部队已经迅速占领武功以东地区。魏国派太师、大将军司马懿统领大军,前来抵御。司马懿乘连日大雨,河水猛涨、蜀军难以增援之机,派上万骁骑攻击由虎步监孟琰率领的蜀军先头部队营地。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坚守,一面命军士加紧架设竹桥准备渡河支援。
孟琰据险坚守,魏军的进攻不能得手,又见蜀军主力架设的竹桥即将完工,不得已撤军回返。于是蜀国大军于这年四月浩浩荡荡进入秦川,驻扎在渭河以南的五丈原。
蜀军主力屯驻在五丈原后,诸葛亮派魏延为先锋,率前军出大营十里处驻扎。此时,司马懿早已率大军渡过渭水,也在渭滨南原背水驻营。蜀军此时如能渡过渭水,登上河北岸建营,就能阻断通往陇西的要道,战况就会极度有利于蜀军。但魏将郭淮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,因此事先做了防备。
郭淮料定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后,必须要争夺北原,以打通北渡渭水的便捷通道,因此他建议司马懿派军据守北原,司马懿深以为然,派郭淮抢先占据北原。魏军到北原后,正在修筑营垒,蜀军果然大举来攻,郭淮率军奋力抗击,蜀军屡攻不克,只得退回五丈原。
几天后,蜀军大量往西而去,似乎要进攻魏军的西线防地。司马懿和郭淮不约而同断定这是诸葛亮的声西击东之计,真实目的是要攻取东边的阳遂,于是在阳遂部署重兵防守。蜀军果然夜袭阳遂,但魏军早有准备,和蜀军鏖战于积石,诸葛亮不能取胜,只得再次退守五丈原。
魏、蜀两军在渭滨屯兵相持、对峙。诸葛亮求战心切,屡派部将向魏军挑衅,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严令部下只许坚守,不许出战。魏军坚守不出,蜀军无隙可乘,无法找到战机。
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,引诱他出战,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饰,还写了封信给他。信中大意是,如果司马懿甘愿像妇女那样胆怯怕事,就请收下这套裙服吧;不然就摆开阵势,列队厮杀,决一死战。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时势造英雄,涌现了无数的乱世英雄,前期是刘备、曹操、袁绍、孙权等大佬们打得不亦乐乎,而到了中后期主要成了蜀国和魏国的对决,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相爱相杀,虽然诸葛亮主攻,司马懿主守,但最终司马懿还是耗死了诸葛亮。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,蜀国使者给司马懿送女装,但被司马懿算计,暴露了这两个秘密,让司马懿马上就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。这真可谓神乎其神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当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,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日,面对蜀军的挑衅,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。于是,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、头巾送给司马懿,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。但司马懿不为所动,反而问了蜀国使者的近况。在《晋书·宣帝纪》中记载:“先是,亮使至,帝问曰:‘诸葛公起居何如?食可几(许)米?’对曰:‘三四升。’次问政事,曰:‘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。’帝既而告人曰:‘诸葛孔明其能久乎!’”
上面关于司马懿的问话,绝非是一般的客套的问话,实际上是司马懿别有用心。他巧妙的在闲谈中抛出的两个问话,看似是在关心诸葛亮的近况,实则在探究对手的实际情况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司马懿通过蜀国使者的回话,从中发现了两个细节,从而司马懿大喜,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!
一是一日食不过三四升米,三国时候的“三四升”换算成现在就是1斤左右。俗话说:“身体好,吃嘛嘛香!”当年老将廉颇暮年一顿吃了一饭斗米,肉十斤,还披甲上马,表示自己还可有用。看来在古代吃饭吃得多,是身体好的一个重要指标。诸葛亮一个成年男子一天还吃不到1斤米饭,只能说明他身体不好,甚至已经病得不轻了。
二是“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”,也就是说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,诸葛亮都亲自批阅。连处罚将士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这样的小事,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。由此,可见凡是蜀军的大事小事,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。当时,蜀军北伐人数众多,一天得有多少烦心事需要诸葛亮来操劳,一天不忙死才怪了。
综上所述,司马懿通过使者的回话,发现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东西,身体早就不行了,再加上他事必躬亲,可谓雪上加霜,早晚为累死诸葛亮,因此司马懿猜出诸葛亮命不久矣。诸葛亮真是践行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的誓言。那么,诸葛亮这样做,真的值得吗?
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,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。司马懿没问别的,反而随口问了一句“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?工作忙不忙,累不累?”使者也没想多少,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,便如实回答“丞相每日晚睡早起,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,每顿饭量三四升米。”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,便打发使者出去了。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,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,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,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。
司马懿活了73岁,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,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,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,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,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,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。
病人去医院看病,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。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,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(节食减肥者除外)。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,自然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“随口”一问,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。
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,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,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。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,而诸葛亮并非将士,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,或者是略低于。
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,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%-40%(这里只说米饭)。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,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,体力消耗也大,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,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。
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,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,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,而他不过50岁。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,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,必将会被活活累死。
果不其然,两军相持月余,诸葛亮病亡,蜀军全线撤退。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,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“真乃天下奇才也!”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轲女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轲女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